《超人
3D》的“脆弱革命”:滚导如何重塑DC宇宙的“神性”符号?
“赢了战斗不代表最强——若如此,我直接写个神人眨眼摧毁所有人”,滚导对“力量竞赛”的批判,揭开了DC宇宙重建的第一课。
2025年7月上映的《超人 3D》以一场颠覆性的开场宣告了变革:超人浑身是血地坠落在雪地中,昏迷不醒,超狗小氪艰难地将他拖回孤独堡垒。这个画面瞬间击碎了过往超人“无敌”的标签——亨利·卡维尔版超人能单拳碾压荒原狼,克里斯托弗·里夫版甚至能让地球倒转回溯时间。
而导演詹姆斯·古恩(滚导)对此的解释直指创作本质:“我们需要一个能被击败的英雄,因为脆弱才是人性的共鸣点”。
------
一、为何刻意削弱“史上最强”?
1. 宇宙平衡的必然选择
滚导在采访中多次强调,超人力量的削弱是DC宇宙(DCU)整体构建的基础逻辑。“如果超人能一拳打爆星球,那鹰女、绿灯侠这些英雄还能做什么?”。他举例称,新版《绿灯侠 3D》中的盖·加德纳将拥有强大战力,而超人的力量被控制在“与其他英雄有一战之力”的水平,避免战力膨胀导致叙事失控。
2. 人性共鸣的创作哲学
在滚导看来,传统超人的“神性”已成观众共情的障碍:“完美的无敌英雄只会产生距离感”。他援引漫画《全明星超人》为灵感来源,认为超人的核心魅力并非力量,而是“身为外星人却保持天真,坚持在黑暗中做一盏明灯”的纯粹善意。新版超人因此被赋予“社畜式”烦恼:挤早高峰地铁、被舆论攻击、与萌宠小氪斗智斗勇,甚至因身份认同危机陷入抑郁。
3. 反派逻辑的合理性
反派莱克斯·卢瑟的威胁需要真实感。“如果超人不可战胜,卢瑟的阴谋就成了一场笑话”。影片中卢瑟利用篡改的氪星父母录像带,制造超人“潜在毁灭者”的舆论陷阱,而公众的怀疑与袭击(如当街投掷臭鸡蛋)之所以成立,正因超人展现了可被伤害的脆弱性。
------
二、从“神”到“人”:一场冒险的叙事实验
1. 情感深度的置换
为强化人性刻画,影片将41%的篇幅用于情感戏,创超英电影纪录。记者露易丝·莱恩不再是被拯救的“花瓶”,而是驾驶机甲援救超人的平等伴侣;克拉克的记者身份也不再是伪装,他与同事调查真相的职业冲突,成为推动主线剧情的关键。这种“去神性”尝试让英雄落地,却也引发争议:《纽约客》批评其“聪明但情感稀薄”,牺牲了超人作为“道德灯塔”的象征意义。
2. 视觉语言的革新
• 漫画感与赛博朋克融合:鲜艳的红蓝战衣、口袋宇宙的复古色调,致敬漫画黄金时代;
• 手持镜头与自然光影:超人公寓、《星球日报》编辑部的生活化场景,用写实镜头消解距离感;
• “零重力之吻”:NASA技术加持的悬浮吻戏,隐喻“英雄卸甲后不过是渴望被理解的普通人”。
3. 当代议题的投射
影片将超人塑造为“外星**”的隐喻:面临舆论污名化(卢瑟的猴子水军)、种族排斥(“非我族类”指控),甚至道德困境(是否该为高效而杀死敌人)。这些设定直指**身份焦虑与社交媒体时代的信任危机。
------
三、争议与评价:两极分化的“人性化”代价
尽管北美票房创下2250万美元提前场纪录(2025年最高),烂番茄新鲜度达83%,但口碑呈现明显分裂:
• 盛赞者认为“有弱点的超人更真实”,大卫·科伦斯韦的表演让英雄“从海报走进生活”;
• 批评者则痛惜“崇高感的消逝”,指出滚导的《银河护卫队 3D》式幽默冲淡了超人应有的庄严,使其沦为“一个过于强壮的好邻居”。
------
四、DC宇宙的未来:平衡“人性”与“神性”的挑战
滚导的“脆弱化超人”本质是DCU战略的一枚关键齿轮。通过降低单角色战力峰值,他为绿灯侠、鹰女等英雄腾出叙事空间;而超人的“可受伤”设定,也为后续《蝙蝠侠 3D》《神奇女侠 3D》的群像联动奠定基础——毕竟“一个无人能敌的领袖,只会让联盟失去意义”。
------
结语:在力量崇拜的时代,选择善良更需要勇气
“飞翔很容易,难的是让人们仰望天空时,眼里仍有光。”《超人 3D》中的这句台词,恰是滚导创作观的注脚。当超英电影沉溺于力量等级的无休竞赛时,他选择让史上第一位超级英雄重归人性战场:流血、迷茫、被质疑,却依然在废墟中扶起孩童,在舆论风暴里握紧拳头。
这种“脆弱革命”能否重塑DC的宇宙?答案或许如孤独堡垒的寒冰般尚未凝固。但至少,它向世界抛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诘问:
当无所不能成为超英的标配,是否唯有学会跌倒,才能教会凡人如何站立?